90後大學生就業心態觀察
  一些大學畢業生就業觀過於模糊,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能夠帶給他們“幸福快樂”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國洲
  眼看就要畢業,重慶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林輝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一想到工作,我就失眠。雖然家裡不靠我養家糊口,但以後怎麼辦?”林輝說。
  然而,本刊記者與林輝繼續深聊後發現,他近半年內安排了兩次畢業旅行,對找工作有一種怠惰心理。談話結束時,他無奈地表示,反正有父母資助,就業也不是那麼著急了。記者瞭解到,在臨近畢業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群體中,像林輝這樣一方面感到找不到工作壓力大,但另一方面又不急於先就業再擇業的學生人數不少。
  2014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27萬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新一代大學生與70後、80後的就業心態出現差異——由於90後畢業生生活壓力小,即使感受到就業壓力,也抱著有父母養、“就業不急”的複雜心態;他們中的很多人創新意識強、價值觀多元,但由於缺乏職業夢想,擇業時普遍感到迷茫無措。
  接受採訪的業內專家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正在發生微妙的改變。如今,引導大學生轉變擇業觀的同時,也需引導其家長更新理念,消除人為附加在各種職業身上的社會地位“標簽”,共同樹立新的就業觀。
  有父母養“就業不急”
  近期,重慶一所高校創辦的“大學職業與創業拓展協會”,選取該校2014年畢業生中的120名未就業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70%的被調查者表示因就業存在失眠、焦慮等癥狀,但75%的人曾經拒絕過一次以上的就業機會。
  就業專家分析,大學生們普遍將自己定位於“受到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因此在實習、求職和麵試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受到期望的“禮遇”,這使他們對職場提不起興趣。“找不到好的,寧願不做”,這是不少畢業生和家長的普遍心態,所以“薪酬比較低”、“工作不適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藉口”。
  大學生田佳仁到現在也沒有跟任何單位簽約。她說,半年來自己也找到過兩份銷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幹得好每個月收入能達到四千元左右。她沒有簽約,主要是因為在見習期感覺得不到單位的重視。
  田佳仁說,自己是名牌大學畢業,本以為會被安排做管理見習崗,但沒想到被安排到區縣市場部,經常被主管吆來喝去乾一些押運產品、打印文件的小事。見習期一個月,連和銷售經理說話的機會都不多,她感到沒有什麼發展空間。
  四川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張雪松說,未就業大學生表現出找工作不積極的心態,這與90後獨生子女家庭保護過度有關。80後的父母大多為50年代出生人群,這部分父母集體主義強,習慣於“艱苦奮鬥”。而90後父母多為60年代生人,他們享受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經濟紅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這讓90後畢業生往往沒有生活壓力。
  “很多學生對我說,爸爸媽媽說了,我給你買車買房,沒碰上理想的工作就先不找。”張雪松說,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90後獨生子女的家庭保護效應被過分放大,以至於他們在接觸社會的時候總在挑剔,吃不了苦,更受不得委屈,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說,隨著家庭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對“待遇高、體面、舒適”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會現象。但是,社會能夠提供的“優質”就業資源相對有限,家長們只能調整就業心態,從孩子自身條件出發選擇適合的工作,不要過分溺愛而導致一些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職業夢想
  在採訪中,多位老師和企業負責人向本刊記者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多元,找工作已不僅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輕鬆等簡單標準,這對於鼓勵更多人自主創業,形成多元就業觀具有積極意義。然而與此同時,大學生們卻也表現出缺乏職業夢想,職業定位不清等普遍問題,在選擇工作時普遍感到迷茫。
  “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重慶賽區評委、重慶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海說,從近年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計劃的情況看,90後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越來越強,反映在就業上,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嘗試自主創業。但他發現,多數學生存在定位不清的問題,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也不容易為此付出艱苦努力。“創業經歷非常艱辛,如果沒有夢想支撐很難成功。”黃海說。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種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非常多。在政府層面,針對大學生創業的金融優惠、稅收優惠,甚至創業用地用房優惠層出不窮,一些高校還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園。但90後大學生參與創業並創業成功的比率卻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下滑。
  “創青春”大賽對重慶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成功率的調查顯示,初次創業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在老師們看來,在校生參與創業園更像是實習,即將畢業的學生選擇創業,增加社會經驗值的意義遠超實幹的意義。老師們將其原因歸結為,家庭條件改善後,面對艱辛的創業歷程以及相對較高的資本投入和風險,學生們自身對創業的衝動不足。
  另一方面,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帶來擇業標準更加多元。張雪松說,與70後、80後找工作求穩、求高薪不同,90後大學生需求更多元化,工作環境的舒適度、發展性和體面程度等均在學生的考量範圍內。好工作的標準已從“追求物質成功”,逐步轉向“工作是否幸福、生活是否快樂、能否相互尊重”等標準。
  “擇業觀多元本身是件好事。這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理念更加註重自我價值的實現。”張雪松說,但也不能忽視不少大學生在價值觀多元、追求多元的時候,就業觀過於模糊,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能夠帶給他們“幸福快樂”。這使得學生在擇業時忽左忽右,想法多但不切實際。
  張雪松說,90後大學生都是摸著電腦長大的,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的一個共同特征是“網絡抱團”現象嚴重,工作好不好問“度娘”、看網友評價,而不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評價。
  騰訊大渝網在線下的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稱缺乏夢想,職業定位不清。“很多大學生從小就不知道自己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或者說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孫元明說,不少年輕人在面對文理分科、高考、就業等關係自己職業生涯的關鍵性選擇時,感到非常茫然,在找工作的時候經常感到不滿意。“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麼給你的東西自然很難滿意。”
  引導學生家長轉變擇業觀
  相對於引導學生接受“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張雪松更強調家庭教育對於形成學生正確擇業觀的重要性。他說,現在很多時候不是大學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長挑剔。一些家長自身抱有嚴重的職業歧視,更有甚者直接對孩子說,“與其你找一個爛工作讓我丟人,還不如我先養著你。”所以,要先教育學生,必須先教育家長。她建議通過公益宣傳、新聞媒體的力量,在社會上不斷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新的就業觀。
  “家長應該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發現孩子的優勢,培養孩子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理想,將來找一份實現自己理想的工作,這就是家庭職業教育。”張雪松說。
  當2014屆學生進入最後一個學期,四川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給每一位畢業生家長髮了一封“校長信”,告訴家長現在的就業形勢有多麼嚴峻,不同專業可能的就業領域和途徑是什麼,希望家長摒棄“一步到位”的舊觀念,讓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張雪松說,學校已經意識到了家長就業觀陳舊帶來的就業問題,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學生家長對於轉變就業觀引起足夠重視。
  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冀康平認為,在家庭職業教育中,家長們應該更多借鑒“鷹式教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過分溺愛孩子。“老鷹教小鷹學飛行,就是把小鷹往窩外趕。”冀康平說,現在找工作時,不少家長喜歡越俎代庖,四處托關係找門路替孩子找工作,這雖然一時解決了孩子就業問題,但容易形成依賴,不利於他們真正融入社會,獲得長遠發展的競爭力。
  此外,受訪專家認為,目前全社會缺乏對藍領勞動的尊重,人為劃分職業“三六九等”的觀念也加劇了就業難,建議通過賦予各行業職業頂尖人物更多社會認可,樹立職業標桿,引導學生選擇在各行各業就業發展。
  孫元明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對於職業的尊敬值得我們學習,2011年一部拍攝日本壽司界三星大廚小野二郎的紀錄片風靡日本。小野二郎80歲高齡還在從事壽司製作,而且倍受社會尊敬。在當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應該多從普通職業者身上反映各種職業對於社會的價值,消除人為附加在各種職業身上的社會地位標簽。
  中央財經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於廣濤將造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缺失的原因歸結於人才培養中過於短視和功利。他說,長期以來社會、學校、家長向學生早已灌輸了一個個既定的目標,比如要考什麼樣的初中、高中、大學,似乎考上這些學校後人生就自然完美,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上了大學後人生目標模糊。
  專家表示,國家應進一步加強中學、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設計可操作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讓學生對各個職業有更多的瞭解。對自身能力有更準確的判斷,形成相對明確的職業規劃。
  “要讓他們學會儘早樹立起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而不是以往的都‘想當科學家’之類寬泛、單一、刻板的理想啟蒙。”於廣濤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bfcg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